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翩翩又见新来燕

发布时间:2023-10-10 阅读量: 作者: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
*近清晨在院子里遛弯儿,总会有 家燕 (Hirundo rustica 在头顶掠过。 它们敏捷的腰身仿佛闪电一般 。时而贴近地面,遇到台阶又猛然升高;时而空中转弯,高速飞行中来一个90度甚至180度的急转;时而扇动双翅使飞行方向飘忽不定;时而略收双翅,仿佛子弹直线前冲;又或者展开翅膀来一个短距离滑翔。
欣赏家燕飞翔是很惬意的事情, 家燕翅膀细长像长袖善舞,剪刀尾尖细仿佛舞蹈演员的裙摆,加上飞行动作变幻多样,像极了溜冰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表演舞蹈 。如果把鸟类的飞行动作比作同类型的飞机,家燕肯定是*灵巧*快捷*抢眼的“战斗机”了。 家燕的飞行声音也很小 ,我在院中散步,有时它飞过头顶或从身旁闪过,观察它的飞行路线,还有带动空气的感觉仿佛都已经几乎挨上我了,但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相比较而言,麻雀、珠颈斑鸠、乌鸫等鸟类老远都能听到扇动翅膀,它们是何等笨拙,而家燕仿佛练过“凌波微步”的绝顶高手了。

毛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家燕(摄影:马宇


家燕以蚊虫等昆虫为主食,且都是飞行中的虫子,帮助人类控制蚊虫数量 ,不知道它们每天要吃多少虫子,不过按照猜测,以它们每天如此“剧烈”的运动幅度,要补偿足够的能量来估计,需要吃的虫子一定是巨量的。百度查询得知: 一对燕子喂养一窠小燕子,一小时至少喂15次,每天得喂180次,平均每天捉害虫450-500只,加上它们自己吃的,总共在600只以上 。这个数据通过观察燕子的育雏得来,貌似还算靠谱,也印证了我的猜测。
历代以来人们对燕子的喜爱是毫不掩饰的,家燕恋旧巢,农村老宅的屋檐下的燕子巢和呢喃亲密的燕子一家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家燕很勤劳,不管是筑巢还是孵卵育雏,燕子忙碌起来一刻不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的诗句中用新燕啄春泥来描述春季的生机盎然、 “二社良辰,千家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陈尧佐的词中以燕子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别人提携之恩的感激之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诗句虽然是怀古名篇,但百姓们更喜欢的是燕子不计贫富的亲和与温暖。

     

  带着土豪金腰带的金腰燕(图片 : 鸟网)


2019年,我在浙江安吉余村观察到水田里面成群飞舞着燕子,仔细打量与以往看到的燕子不同,它们的腰上颜色是金黄色的,查询才知道是“金腰燕”金腰燕 (Cecropis daurica) 繁殖期鉴于*各省区。水田上空盘旋往复、成群结队的金腰燕成了余村一道靓丽风景。



崖沙燕(图片:网络)


近几年有关于渭河、沣河边发现崖沙燕群的消息,让我对崖沙燕多了几分关注, 崖沙燕 (Riparia riparia 也是燕科燕属的一个种, 喜欢在河流、沼泽和湖泊周边栖息,因此河道边也是它们的喜欢所在 。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崖沙燕一度很少见了, 随着环境治理逐步深入,西安周边的渭河等地又发现了崖沙燕群体,一度还有建筑工地发现崖沙燕群体 ,因媒体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促使工地等管理方采取措施保护崖沙燕的事件。在人类相比动物依然如此强势的大背景下,希望这样的公众关注事件越来越多,为燕子这样的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6月13日我在微信群里看到*生态摄影师周海翔分享的图片,记录了 崖沙燕空中喂食的瞬间,成鸟和幼鸟都在空中,看翅膀的姿态都是处于疾飞状态,这种情况下还能嘴对着嘴喂食,是在让人叹为观止了。

崖沙燕空中喂食 (摄影:周海翔)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白腰雨燕(图片:网络)


不得不提的还有另一种“燕子”,即 “雨燕” (Apodidae) 它们是夜鹰目,雨燕科的总称 ,和雀形目,燕科的家燕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人们误传金丝燕的巢穴用口水筑成,服用有养生作用,造成东南亚等地采集雨燕巢穴成风,使得雨燕濒危,实在是误导和错误之举。近两年竟然还能听到看到一些媒体在为燕窝制品做广告,实在是不文明不科学。而从VOA慢速英语的短文中得知,美国的烟囱雨燕近年来因美国人改变建筑外观,烟囱越来越少,烟囱雨燕也开始遭遇生存危机,终于有人作出了“义举”,揭开了原本封住的烟囱口,给烟囱雨燕以栖身之所。让我联想到2016年我在杨凌区一处国防教育基地,看到学员宿舍楼的楼道里有许多家燕巢穴,基地教官告诉我们说,为了保护好这些燕子,基地要求工作人员常年保持楼道的窗户保持敞开,并且为避免燕子粪便污染,给每一处燕子巢下面会铺上旧报纸,除了这些, 燕子并没有要求更多,它们就这样在宿舍楼里面安家落户,成群结队的燕子给国防教育基地里面的青少年学员带来了不尽的快乐。这些事让我记忆尤深,这是中外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两个典范。 希望建筑师们在改进建筑结构外观的时候,也能为家燕、烟囱雨燕等鸟类保留一处生存空间,让“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美好景象长久与人类为伴。


审核:罗磊  编辑:王程亮 王月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