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之际,欣闻“秦岭科学苑”公众科普平台即将上线运行,我本人甚为高兴。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是*关注的热点地区。把秦岭的故事讲给*,让全人类了解秦岭、关爱自然,一直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
秦岭川金丝猴--秦岭山脉的名片(图片:李保国)
秦岭羚牛(图片:李保国)
我是研究猴子的,*目前有27种灵长类,像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一些灵长类的外形很漂亮,而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 另一些种类的数量却很稀少,它们都非常非常珍贵,是大自然赠与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好好的宣传它们、保护他们。
蜂猴(图片:来源网络)
滇金丝猴(图片:丁宽亮)
大秦岭里有川金丝猴、猕猴,藏酋猴3种猴子,其中川金丝猴数量*多,大约有40群4300多只。这些可爱的森林精灵,由于其大脑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与人类的行为拟似,近些年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很火的生态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样的地方有十几处。但说实在的,我对这种生态旅游的效果不是很满意。我们团队对秦岭金丝猴的研究已近三十载,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当我看到我们的群众围着猴子说这什么颜色,那边又长什么样,我很心痛,痛在这种走马观花“认识”式的观赏,却根本没有了解和体会动物文化的奇妙之处和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在责备自己没有把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科学知识分享给大众。虽然近几年也通过讲座做一些科普宣传,但始终觉得没有更大的平台,普及的社会面还太窄。
白掌长臂猿(图片:奚志农)
白头叶猴 (图片:蒙有蔚)
李保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现任*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长、*兽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3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秦巴山区,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01年,率先解决了野生灵长类的“个体识别”这一*性难题,逐步揭开了金丝猴社会的神秘面纱,提出川金丝猴社会属于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松散的母系社会,其观点打破了西方学者对于重层社会进化的半个世纪的认识,推动了*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为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了新的道路。